山西新闻网 >> 地市频道 >> 晋城频道 >> 小康晋城

五年情洒扶贫路 迎来贫困村的“逆袭”

——记沁水县端氏镇必底村第一书记闫哲峰

时间: 2020年09月24日09:21 来源:山西新闻网晋城频道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誓要全村脱贫奔小康,一腔热血无悔勇担当”,5年前闫哲峰在奔赴沁水县端氏镇必底村做第一书记的前夜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誓言。

 

扶贫路上,5个年头的光阴岁月,1500多个日夜。有过彷徨,有过苦涩,但他始终不忘写下的初心,将一腔热血情洒必底村,如今必底村翻天覆地的蝶变是闫哲峰收获的幸福。

 

必底村原是晋城市沁水县必底乡政府所在地,虽偏远但也热闹。但在2002年撤乡并入端氏镇后,就只留下了大山,留下了137户297口村民。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村中无劳动力,必底村是典型的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56人,散落在3个自然庄上。

 

2015年8月,沁水县自然资源局端氏自然资源中心所的副所长闫哲峰,被选派到端氏镇必底村担任第一书记,挑起了“脱贫摘帽,同步小康”的艰巨担子。

 

当好第一书记 尽职履责不懈怠

 

 

 

驻村5年,难忘的事有很多,让闫哲峰最难忘的还是第一天到岗上任。那一天迎接他的是一个没有开完的欢迎会。原本准备了一夜的感谢、支持、希望的话都还没来得及说,会议就吵散了。了解情况后,闫哲峰才知道必底村党支部软弱涣散多年,近年来就没有连任过一届的村两委班子。

 

那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一夜的思考让他明确了要做的第一件事。“要想脱贫就得有一个强有力的支部,要想打赢这一场脱贫硬仗,就必须得有冲锋在前的脱贫指挥部”。

 

“当时我用一个月时间挨家挨户走访了所有村民,在家的上门唠嗑,在外的打电话闲聊。村里的、村民的大事小事,高兴的事犯愁的事,有过节有争议的事,一一都在驻村日记做了记录。”也就是那一段用情用心的走访让必底村的老百姓知道,村里来了个年轻的第一书记叫闫哲峰。

 

掌握了基本的村情,民心,闫哲峰把进一步提高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一方面努力提高村两委办事效率,规范村两委工作程序,帮助村两委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另一方面加强村落的党建营造,在全村范围内悬挂党建宣传图,强化党建工作氛围。

 

针对村里会议室陈旧的现状。他向上级部门争取了4万元,为支部室粉刷了墙面,换装了门窗,购买了办公电脑、桌椅,终于开会能坐下来了;将党员誓词、三会一课、党务公开、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全部上墙,会前进行宣誓,会上发言记录,会后全部签字,终于会上不乱哄哄吵了。从干部讲规矩、讲纪律深入。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邀请县委党校、镇里党务、纪检干部讲党课,干部党员意识、规矩意识逐步增强。党支部也扎下了根,成为了必底村脱贫致富的桥头堡,领头羊。

 

当好引路人 扶贫帮困见成效

 

 

种玉米、收玉米、卖玉米,这就是必底老百姓生活的全部,也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靠天吃饭,收入单一,扎下了贫穷的根。必底村集体没有收入,这也是村里多年来干不起事的原因之一。闫哲峰心里很清楚,如果仅靠种玉米,必底村农民很难富起来;如果仅靠一点点的转移支付,村支部也仍然会一盘散沙;必须为村里留下产业,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脱贫,必底村也才能摘掉贫困帽。

 

“当时想了好多的发展产业,养羊,环评手续没批下来。养蜂,村民没有技术。发展辣椒种植,前几年被收购商骗过也害怕了...”在一次次寻找项目失败中,闫哲峰和两委班子总结着经验,也从未灰心过。他们的执着迎来了意外的惊喜,与山西新大象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发展万头生猪养殖。采取的是“村集体+企业+银行+贫困户”的“1+1+1+1”合作模式。

 

“那会只要有想法,定了思路,我就自己开车和我们的村干部转市场,终于等到了适合我们发展的产业,心里想的是赶紧的让项目落地,村民受益”闫哲峰说。

 

闫哲峰与村干部跑遍大小山头选地址,再请林业、国土、环保部门实地查看,报资料。经常是白天跑手续,晚上思考着谁来平整土地的事。在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与中石油驻地企业搭上了线,大战七十余天,挖掘土石方1万余方,28亩的场地终于有了雏形。投资1200万元的万头猪场在全村老百姓一天天的注视下拔地而起。贫困户每年分红7500元。

 

“还记得猪场分红时村民郑金富数着钱,激动地说对我说。我这么个残疾人,一年到头也干不了什么活,这样的好事想都不敢想。那一刻我觉得我小有成就感”闫哲峰欣慰的回忆着村里分红时的情景。

 

要想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就要彻底解决村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改变传统种植习惯,为此,闫哲峰再次开始调研考察最终与山东贝隆杜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达成协议,打造杜仲基地,为村民带来流转土地收入、栽植管护收入户均2000元左右。产业的落地生根为村民自主脱贫植入了造血细胞。

 

当好贴心人 情系百姓暖民心

 

闫哲峰清楚地记得初到必底村的景象:村委大院门口就是荒草地,厕所是危房,路窄坡陡,墙上还留着上世纪斑驳的标语。他说,就算村民有了钱,脱了贫,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怕是呆不住,也不会幸福呀。

 

闫哲峰开始了村容村貌的整治。现在的必底村2000平方米村级文化场所建起了,还安装上了健身器材;320米长,高4米的护村坝垒起了,再也不怕夏季涨河了;3个自然庄的饮水工程进行了改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扶贫政策宣讲牌、党务政务公开栏竖了起来;村民的房屋粉刷整洁了,垃圾池修好了,新厕所更方便了;傍晚,太阳能路灯准时亮起。随着农村住房外立面提升、村庄绿化等一系列人居环境的改善,一个处处有绿树,处处有花香的新必底来了.....

 

从2015年至今,五年来的点点滴滴的帮扶抚慰了贫困户的心,点点滴滴的小事也让必底村的村民记住了闫哲峰这个年纪不大的第一书记。他把热血和汗水洒在必底的每一寸土地,即使万般艰难,也从不抱怨;在他和必底村的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必底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更加坚固,村民收获着满满的幸福感。

 

闫哲峰在必底村的五年是激情燃烧的五年,是异常辛苦的五年,是满怀感动的五年,也是成绩斐然的五年。他将继续奉献在必底村,扎下根来,以这里为家、与村民相伴,携手向着幸福的生活迈进。(孙爱国 白冰)

(责编:张文卫、郗涛)
分享到: 评论:

推荐阅读

  •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新闻
商务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