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新闻网 >> 地市频道 >> 晋城频道 >> 小康晋城

【讲扶贫故事】孟忠民:矿工变身“第一书记” 深情成就“金泉山珍” 

时间: 2020年12月28日15:03 来源:山西新闻网晋城频道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山西新闻网晋城频道讯 孟忠民,现任高平市建宁乡冯庄村“第一书记”。他曾是晋煤集团成庄矿一名经验丰富的基层党支部书记。2017年11月,孟忠民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离开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国企岗位,远赴高平市建宁乡冯庄村进行驻村扶贫。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再苦再累,我也要对得起组织和企业的信任,对得起村民的期望,让村民人人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心愿。  

 

——孟忠民

 

 

帮忙搭建木耳大棚

 

驻村扶贫以来,孟忠民扑下身子、沉下心来,以村为家,扎根基层,擦亮了“奋斗”最亮丽的底色。在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支持下,他凭借两年多的坚守与努力,终于让一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借助多种扶贫产业实现了稳定增收。孟忠民用真心、想真招、干真事的优良工作作风,让群众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

 

路路通达才能富

 

对第一次到冯庄村的情形,孟忠民记忆犹新。水泥路破旧不堪,坑坑洼洼,泥土飞溅;145户村民的年收入不足千元;30%的房子是六七十年代的土房;水管路设施陈旧,村民们经常挑水吃;电路老化,承受不了电饭锅、洗衣机等大功率负荷,常掉闸;无网络,村民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仍停留在电视电话的时代。孟忠民坦言,压力大、责任重。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困难再大也要干出个样子来。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动脉,是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为农村发展输送人员和物流的重要渠道。为了给村民们修建一条致富大道,第一书记孟忠民与交通局派驻冯庄村的驻村工作队员多次研究、多方协调,在交通局大力支持和真诚帮助下,共投资85万元修通了1.3公里的村级柏油路。

 

 

向冯庄村村民宣讲扶贫政策

 

解决了出村道路的问题,孟忠民又开始四处奔波解决村民吃水的问题。在施工过程中,部分村民担心水路主管穿过自家耕地后会影响粮食产量,不同意管道铺设。盛夏时节,孟忠民顶着烈日,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同时,他与水利局进行沟通,将铺设管道深度从地下50公分改为80公分,保证施工顺利推进。当村民们第一次吃到自来水时,都高兴地说:“我们之前错怪孟书记了,他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

 

历经了九百多个日日夜夜,孟忠民带领冯庄村两委干部、驻村队员、党员群众先后完成了道路、水路、电路、网路的改造,还为村里积极争取政策,建起了一个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两个村级公园、两个公厕。一个贫困落后的小村,开始热闹起来。

 

扶贫产业快致富

 

冯庄村是个真真实实的“三无村”,无资金,无技术,无产业,村民一年到头守着685亩土地种出的玉米生活,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想要精准扶贫,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对于在国企煤矿干了20多年的孟忠民来说,谈何容易。

 

 

和冯庄村支村两委干部一起研究产业发展情况

 

孟忠民多次召集村两委班子商量引进扶贫项目。项目调研阶段,他跑遍了高平市周边所有种植食用菌的合作社和农户,并远赴河北阜平、山东梁山等地进行学习,发现玉木耳产量是黑木耳的两倍,营养丰富,市场前景广阔。

 

 

到山东梁山调研学习木耳种植技术

 

 

到长治武乡调研学习木耳种植技术

 

 

冯庄村支村两委干部研究木耳种植技术

 

经过科学比对和反复评估,孟忠民第一时间组织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最终确定开展玉木耳大棚种植项目,并在2019年3月开始投产。

 

自投产以来,已实现销售收入约56万元,实现净收益约2万元,带动本村及周边40余名劳动力就近就业,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同时,合作社与村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根据木耳大棚的收益情况,贫困户每年可获得固定比例的分红。一朵小木耳,托起了村民们的“致富梦”。

 

一心为民情意重

 

孟忠民在驻村扶贫的日子里,把村民当成亲人一样看待,村民见到他,也总会热情地打招呼。

 

 

走访贫困户李仁英老人

 

李仁英是一位家境困难的孤寡老人,行动不便。对这位老人,孟忠民格外关照,经常会买新鲜的蔬菜、水果、肉上门看望,给老人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2017年冬天,一场大雪突如其来,整整下了一晚上。天刚一亮,孟忠民就赶忙跑到老人家,清理院子里的积雪。老人感动地直夸:“孟书记就是我的半个儿呀。”

 

为了让村里的十几位孤寡老人减少意外伤害的费用负担,他坚持用自己的工资每年为老人们买一份40元的意外保险,解决了老人们的后顾之忧。

 

 

慰问复转军人

 

孟忠民不仅给老人当“儿子”,也给村民当“兄弟”。张家平卧床五年多的父亲去世,他一没亲戚,二没故友,料理后事需要人手,怎么办?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孟忠民来到了他家,忙前忙后,张罗丧事,帮他顺利安葬了老父亲。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村中不论谁家有红事白事,他都是个“好帮手”,也是大家伙必请的“座上客”。(孙爱国)

(责编:张文卫、郝亚红)
分享到: 评论:

推荐阅读

  •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新闻
商务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