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新闻网 >> 地市频道 >> 晋城频道 >> 晋城历史

从高平潞绸文化园说起

时间: 2020年07月06日16:14 来源:晋城新闻网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潞绸。 (资料图片)

 

2019年12月9日,高平丝织印染厂潞绸文化园入选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名单,核心物相为多层锯齿形联排厂房和潞绸织造技艺,遗产项目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是对源远流长的潞绸文化的高度肯定。探讨一下潞绸业兴旺衰落的历史过程,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振兴潞绸文化,发挥优势,走好“丝绸之路”也是大有裨益的。

 

《隋书·地理志》载:“长平、上党人多重农桑,性尤朴直,少轻诈。”《泽州府志》有“泽州蚕丝之利甲于他郡”的记载。《潞安府志》称明洪武时潞州桑8万株,至弘治时9万株有余。泽州、潞州古为上党地,从隋唐时代起,蚕桑丝绸业十分发达,影响很大。《说唐》里秦琼潞州卖马,穷困潦倒之际,二贤庄好汉单雄信馈赠礼物,除了银子,便是潞绸。《金瓶梅》里提到潞绸的地方更多,西门大姐的绿纱鞋面,宋惠莲的红绸裤,都是以潞绸为原料所做。光绪《长治县志·赋役》中有“长治、高平、潞州卫有绸机一万三千余张”的记载,且颜色有石青、月白、明黄、沙蓝、酱色等20余种,为当时人们广泛使用和喜爱,以至边塞重镇张家口的集市上,出现了“南京罗缎铺、苏杭绸缎铺、潞州丝铺”鼎立的局面(见《宣府琐志》)。因经营潞绸等商品,出现了许多富商巨贾,王士性著《广志绎》中有“平阳、泽、潞,富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的记载,可见潞绸盛极一时。

 

明代,长治是全国著名的丝织中心之一,所产潞绸为皇家贡品。当时,有“南松江,北潞安,衣天下”之说。据乾隆版《潞安府志》记载:“明季长治、高平、潞州卫三处共有绸机一万三千余张,十年一派,造绸四千九百七十疋,分为三运,九年解完。”“自顺治四年始,每岁派造绸三千疋。彼时查机,两县止有一千八百余张,潞州卫全无,价银仍与明同……”顺治六年(1649)遭战乱,“机张烧毁,工匠杀虏,所余无几。八年,长治机户复告,扳泽州于六分二厘内,……九年三月……奉旨下部议,减造一千五百二十疋零四丈八尺,每岁止造一千四百七十九疋零二丈……十五年八月工部复议减造一千一百七十九疋零二丈……每岁止造三百疋……每疋长六十八尺宽二尺四寸,重六十一两。康熙六年因皇家房内大潞绸堆积,长治改织小潞绸,各长六庹,宽一尺七寸,分天青、石青、沙蓝、月白、酱色、油绿、真紫、黑色、红青、黄色、红色、绿色、秋色、文子色等,自此,长治每年进贡大潞绸六十二疋,小潞绸一百八十六疋。经营织造大小绸号头三十一名”。但此时蚕桑业已衰败。“潞绸机杼固定于本地,丝缕则购于他方”。机户络丝、练线、染色、抛梭,终岁辛苦,夜以继日,父子共作,获利最微,而差官差役又从中勒索,“催绸有费,验绸有费,纳绸有费”。“机户所得些须,仅入狡役之腹,化为乌有”,以至于“各机户焚烧绸机,辞行碎牌,痛苦奔逃”。到光绪十年(1884),经中丞张之洞专折奏请,潞绸改归本省铁绢局织造,停额贡之例。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明清时期上党丝绸业从兴旺到衰落,是由于朝廷征贡、官员勒索、物价失控、原料缺乏等多种原因越演越烈而造成的。

 

其实,这种情况在明朝就已见端倪。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大理寺评事、祖籍沁水县端氏镇樊庄村的诗人常伦写过一首题为《沁水道中》的诗,诗云:

 

处处人家蚕事忙,盈盈秦女把新桑。

 

黄金未遂秋卿意,骏马骄嘶官道旁。

 

这首诗的前两句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沁水流域种桑养蚕的情况,后两句却透露了蚕桑生产面临危机的信息。皇家派出的征收蚕桑丝织产品的官员(即“秋卿”)骑着高头大马在官道旁敲诈勒索,贪得无厌。

 

潞绸由于独具特色,誉满海内,“上供官府之用,下资小民之生”,因此被朝廷钟爱,随意加征。明朝万历年间,皇室分别于万历三年、十年、十五年、十八年4此坐派山西黄绸共达14960疋,计工银83000多两(见明人吕坤《请停止砂锅潞绸疏》),而且间隔时间一次比一次短,欲壑难填。王鼐《请抚恤机户疏》揭露了贪官勒索的情况,尽管朝廷为促进丝绸发展,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架不住贪官如前文所说收费情况泛滥,使机户收入“化为乌有”。

 

由于上述众多原因,上党地区丝绸业在清末陷入困顿,但作为历史悠久的蚕桑业基地,人们对恢复丝绸业昔日的繁荣景象充满追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晋城开办的丝织作坊“兴顺会”,曾是山西省最早的丝绸生产单位。近代丝绸纺织厂的建立,始于20世纪40年代,太岳实业公司所属的高平纺纱厂、高平丝织厂是最早的丝织企业。到1949年,晋城纺织丝绸工业产值仅有17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当地缫丝由千家万户的小手工作坊来进行,尤以沁水县端氏缫丝为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手工缫丝作坊组织起来,在蚕桑生产主产县建起了缫丝厂,发展为国营缫丝工业,于1958年改建了端氏缫丝厂,1960年投产。1959年建立高平唐安缫丝厂,1969年建立了阳城缫丝厂。1965年,全区缫丝产量达38吨,比1957年增长4.9倍;1978年达到146吨,比1965年增长2.8倍。1979年、1983年,阳城缫丝厂生产的“梅花牌”SE白厂丝以其色泽洁白、份均匀、抱合力好等特点获国家优质产品金牌奖。

 

同时,政府在蚕桑生产县建起了丝织厂和针织印染厂,并对纺织丝绸企业进行改造,发展为国营丝织工业,逐步新建了一批丝织企业。1957年将端氏丝织社、城关丝织社合并转为县营沁水县丝织厂,1960年改建了高平丝织厂。1963年,长治市针织内衣厂试制成功人造丝汗衫和背心,1980年,组建为长治市丝织厂,并取得了不俗的工作成果。

 

1984年,全区丝绸纺织企业6家(其中国有企业5家),工业总产值2363.5万元。长治市有丝绸纺织企业2家,工业总产值472.9万元。

 

潞绸产品在新中国得到长足发展,潞绸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实行市管县体制改革后的1989年,晋城市的丝绸业由晋城市丝绸进出口公司(山西梅花丝绸集团公司)管理经营,逐步形成了以丝织及服装终端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的经济格局。丝织生产企业主要有高平丝织印染厂、沁水县丝织厂、阳城西池丝织厂、高平城关丝绸厂、高平铁西丝绸厂等9家市营、县营和乡镇企业,丝织品产量占全省的60%。1991年全市丝绸工业产值达6300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丝织品产量达419万米,比1978年增长1.2倍,真丝服装13万件(套),填补了我国北方无丝绸服装生产的空白。

 

1992年下半年,国内外丝绸市场走进低谷,丝绸生产企业处境艰难,作为龙头企业的高平丝织印染厂也不能幸免。这个曾获得纺织工业部“先进企业”称号,织锦被面被评为“全国优质产品”的企业,于1996年依法破产,我作为家乡一煤炭企业的代表,参加过破产程序中的债权人会议。该厂破产后,浴火重生,由国家、企业法人、个人共同出资入股,于1996年10月组建为股份制企业——晋城市凤凰织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企业简介称:属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5000万元,专业技术人才160多名,各种设备800多台(套),丝织品年生产能力350万米,印染丝织品能力500万米,服装生产20万件(套),产品辐射30多个省、市、自治区,出口日本、韩国和西欧、东南亚、中东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该企业传承的潞绸织造技艺2014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潞绸文化园”入选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名单。

 

这是该企业高度“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为本市“四个自信”建设的蓝天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值得庆贺!(张启才)

(责编:张文卫、郗涛)
分享到: 评论:

推荐阅读

  •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山西省政府法制办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新闻
商务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