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瓦窑头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光芒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晋城频道>>文化旅游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盛夏时节,午后炙热的阳光洒在高平市南城街街道瓦窑头村的墙砖上,涌动着一股股红色暖流。这里曾是太行太岳革命老区村、高平早期革命的发祥地,走出了第一位共产党员袁致和,现如今已成为高平市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教育基地。

走进瓦窑头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致和广场,拾级而上,穿过一片浓密的树林,庄重而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馆便映入眼帘。“在这里有着四个第一,即高平历史上第一位共产党员——袁致和、高平第一个 中共特别支部、高平第一个党的外围组织——瓦窑头农民协会、中共高平历史上的第一个党支部……”讲解员张田正娓娓道来。

馆内,众多参观者安静地聆听讲解,老一辈革命家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记者也跟随讲述,思绪飘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

1904年,袁致和出生在高平县瓦窑头村,1923年,考入长治山西省立第四中学,在校期间,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开始接受进步思想。1927年1月,成立了直属太原地执委领导的中共高平特别支部,袁致和任支部书记,高平特支帮助高平县国民党建立县党部。同年2月,袁致和联络高平在外地上学的进步青年学生,在县城瑞云观成立了高平留潞学生联合会。在发动学生运动的同时,他召集袁凤鸣、袁凤岐、袁占魁、张声旺、袁五则、郭文轩等人在本村玉皇庙成立瓦窑头村农民协会,成为高平特支另一个重要的外围组织。中共高平特别支部一建立,就领导高平人民群众同本县的贪官污吏进行斗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驱陈(县长陈乃蓉)倒刘(劣绅刘干臣)”国民革命运动,点燃了反帝反封建的烈火,使高平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大家看,这里还陈列着袁致和生前穿过的大衣、用过的水杯、读过的书籍等物品……”讲解员清脆的声音,又一次将我们带回现实。一位父亲指着墙上的照片告诉身边的孩子,“正是因为有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战,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你要好好学习,知道吗?”孩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走出纪念馆,站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恰逢某单位开展廉政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们高举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铿锵宣誓声回荡在纪念广场上……

“我们要更加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担当作为、奋勇前行。”青年党员刘阳参观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据介绍,瓦窑头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于2021年建成,占地175亩,分为瓦窑头革命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公墓、致和广场、传承路、红色文化体验区五个部分,为我市党员干部新增了一处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载体丰富的党史学习教育阵地。

随后,记者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来到红色文化体验区。该区域分为三个微型展馆(党史馆、农史馆、军事馆),采取图文、实物、视频、声光电等方式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广大农村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人民解放军的历史沿革等主题,普及了党史、历次土地革命、中央一号文件、人民公社、种子标本、军队武器的发展变迁等知识。“驱陈倒刘”情景剧、扭秧歌、纳鞋底、剪纸等农村生活场景和民间艺术,通过场景复原、现场体验等方式,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身临其境地体验革命峥嵘岁月。

红色记忆在这里成为活着的历史,鲜活生动地呈现在参观者的每一次驻足间。如今的高平瓦窑头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已蝶变为集红色教育、廉政文化、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热门“打卡地”,纪念馆先后被评为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晋城市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晋城市委党校现场教学点,高平市党员干部教育基地等,越来越多的参观者在此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年接待人次达2万人以上。

高平瓦窑头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既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精神的传承者,它以沉浸式的体验让人们在触摸历史中汲取力量,激励新时代奋斗者以使命担当续写强国篇章,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光芒。

原标题:高平瓦窑头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光芒
(责编:陈建国、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