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民营经济

创新驱动与社会责任共筑发展新篇章

2025“进民企·看发展”晋城行主题采访活动综述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晋城频道>>产业联盟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2025年5月,一场聚焦民营经济发展的媒体采访活动——“进民企·看发展”晋城行在山西省东南部的“太行明珠”晋城市展开。新华社、人民网等20余家中央及省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深入晋城20家民营企业与商协会,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下这座城市的创新脉动与社会担当。从智能车间到文旅古镇,从科创展厅到公益一线,晋城民营企业以“创新”为引擎、以“责任”为底色,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

一、晋城:民营经济的热土

晋城地处晋豫交界,素有“河东屏翰”“太行明珠”之称。这座建市仅40年的年轻城市,却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活跃的经济生态闻名——它是“神话之乡”“古建博物馆”,更是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沃土。2024年,晋城GDP突破2400亿元,增速连续五年稳居山西省前两位,人均GDP达11.1万元,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这背后,有着民营企业的默默付出。

“晋城经验”何以成势?

——这里有“敢闯敢试”的企业家精神。从1980年代乡镇企业起步,到如今培育出皇城相府、华洋、祥达等一批行业龙头,晋城民企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不断突破;

——这里有“政策+服务”的双重支撑。政府通过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搭建产学研平台,为民企发展保驾护航;

——这里有“创新+责任”的双轮驱动。企业既追求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又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

二、创新驱动:从“制造”到“智造”

在晋城,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交织共进,民营企业的创新实践为“老行业”注入新活力。

1. 传统产业焕新:科技赋能升级

山西龙谷仓粮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山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引入智能化仓储系统,建成数字化面粉加工厂,年加工小麦粉10万吨;凭借“晋城为核心、全省为网络”的战略布局,设立太原、大同、长治等分公司,通过电商直播,将“龙谷乡”品牌大米、面粉卖向全国,年销售额突破2.7亿元。

晋城市金工铸业有限公司:深耕铸造领域37年,专注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研发,市场占有率超80%。其“双金属搅拌臂”填补行业空白,多次参展并获得优质铸件金奖,赢得了众多国内外客户的青睐,目前市场占有率已达到100%,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景柏服饰:从生产普通工装起步,转型为特种防护装备领军企业。公司自主研发无尘化生产线,产品达国际CE标准。代理3M、大疆等国际品牌,为应急救援、工业生产提供全方位防护解决方案。

2. 新兴产业崛起:绿色与智慧并重

阳城太行能源科技:依托晋城优质无烟煤资源,研发环保型煤产品,年产能达110万吨。其“公铁联运+新能源车队”的智慧物流网络,实现煤炭运输低碳化,助力“双碳”目标落地。

杰特瑞能源科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研发智慧管理平台,赋能工业节能与瓦斯利用。其“瓦斯电厂智慧平台”入选国家级应用案例,与华为、中国铁塔等巨头深度合作,成为行业标杆。

亚光公司:旗下五星驾校引入机器人教练、模拟驾驶舱,构建“培训-考证-就业”全链条服务,累计输送10万余名驾驶员,并为退役军人、孤儿提供免费培训,用科技推动社会公平。

3. 文旅融合:古堡新生,产业联动

皇城相府集团是晋城文旅产业的“金字招牌”。依托国家5A级景区皇城相府,集团整合周边古村落资源,打造“五村一体”文旅生态圈,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带动就业3000余人。其产业链延伸至制药、酒业、地产等领域——蜂蜜酒生产线年产5000吨,药业主打儿童感冒药,地产项目“建业·相府”成为丹河新城地标。文旅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让“太行古堡”从历史符号变为经济引擎。

三、社会责任:民企的“另一条生产线”

晋城民营企业深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1. 公益行动:从扶贫到助教

山西华洋集团:累计捐款超8000万元,覆盖教育、扶贫、古建修缮等领域。其无偿提供的2500平方米社区党群中心,成为数万居民的活动枢纽;投资3000万元修缮南大街古院落,让老城焕发新生。

国昱生活广场:设立“宝珍素食馆”,为老年人、环卫工提供免费午餐;捐赠特殊教育学校、支援火灾救援,用点滴行动传递城市温度。

山西百事嘉地产:成立“百事嘉慈善基金”,累计捐赠470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114名,救助孤寡老人154名,连续多年获评“晋城慈善突出贡献单位”。

2. 就业扶持:退役军人、弱势群体的“避风港”

祥达集团:打造“军字号”企业,吸纳700余名退役军人就业,高管中退役军人占比50%。其家政品牌“祥阿姨”成为省级劳务品牌,员工司静云获全国家政技能竞赛一等奖。

亚光公司:为退役军人开设“绿色通道”,累计输送300余名退伍军人成为职业驾驶员;为全市孤儿提供免费驾培,助力弱势群体自立自强。

3. 乡村振兴:产业反哺农村

东方文旅集团:改造古镇老宅为“阳阿清居”民宿,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带动100余名村民就业;帮助销售滞销农产品,让农民“家门口挣钱”。

龙谷仓粮油:在远中物流园区建设万亩农业基地,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农民种植优质小麦,实现增收致富。

四、商会聚力: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共赢”

晋城的商会与协会如同“粘合剂”,将分散的企业凝聚成合力,推动行业规范与跨界协作。

1. 党建引领:红色基因赋能发展

晋城市五金机电商会:首创“一四四党建工作法”,以党建促会建,获评全国“四好”商会。其“榕树计划”党建品牌,推动300余家会员企业协同发展。

晋城市女企业家协会:搭建“党建先行”“扶贫济困”“资源共享”七大平台,汇聚200余名女性精英,助力女性创业与行业创新。

2. 跨界协作:打通产业链上下游

东方文旅集团:搭建跨境劳务平台,累计外派务工人员超6000人,帮助本土企业拓展“一带一路”市场。

晋城市建材家居商会:举办“家装焕新购物节”,推动行业以旧换新,带动家装消费品以旧换新销售额的快速增长。

3. 行业规范:从“野蛮生长”到“标准引领”

晋城市粮食行业协会:推进“放心粮油工程”,持党建领航,锻造“粮心向党”的红色方阵,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晋城市中小企业联合会:构建“政企社协同平台”,通过政策对接、金融支持,助力中小微企业破解发展难题。

五、未来展望:锚定“小而美”,书写新篇章

面对经济转型与市场竞争,晋城民企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探索“专精特新”之路。

祥达集团提出“小而美”战略,聚焦家政、养老等刚需领域,以“半公益”模式打造“真善美”企业形象;

合聚健康产业构建“医康护养”全链条,投资建设心脑血管病医院、康养基地,引领南太行康养品牌;

皇城相府集团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目标,投资15亿元升级文旅设施,推动“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

与此同时,晋城民营企业持续加码人才与科技投入——龙谷仓实施“30人才计划”,杰特瑞与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金工铸业与日本川崎重工开展技术合作……这些举措,为未来发展积蓄动能。

结语:民营经济的“晋城样本”

从“煤铁重镇”到“创新高地”,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赢”,晋城民营经济用实践诠释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这里有传统产业的“老树新芽”,也有新兴赛道的“百花齐放”;有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也有社会责任的温暖底色。

2025年的这场“进民企·看发展”活动,不仅是一次媒体的集体见证,更是一次发展经验的深度提炼。晋城的探索表明:民营经济的活力,源于市场与政策的同频共振,源于创新与责任的相辅相成。这座“太行明珠”正以民企之力,撬动区域振兴的新未来。(陈建国)

(责编:陈建国、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