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上党梆子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晋城频道>>晋城名片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上党梆子

项目类别:传统戏剧

项目级别:第一批国家级

项目分布区域:晋城市、长治市及邻近地市

代表性传承人:马正瑞 吴国华 张爱珍 张保平 郭孝明 高玉林 吴宝明 陈素琴 成静云 李秀荣 侯慧琴 上官小军 焦粉苗

保护单位:晋城市上党戏剧研究院

上党梆子是山西的四大梆子之一,起源于泽州,流行于我省东南部(古上党郡),形成于17、18世纪之交,俗称"大戏"。其音调高亢明朗,粗犷朴实,音乐曲调丰富,板式多样。

据晋城市青莲寺残碑记载,有一个演唱上党梆子的鸣凤班,成立于乾隆五十年(1785)前后。因此,可推测上党梆子较早的职业班社是泽州府的"鸣凤班"。为了发扬传统戏剧,鼓励各剧团出新品、出新人,自2003年以来,晋城市开展了"凤鸣春晓——赵树理戏剧奖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受到了广大戏迷朋友的热烈欢迎。此活动也成为晋城市一大文化品牌。

目前,晋城市有五人获得了戏曲最高奖"梅花奖",有五人成了国家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现有一人离世)。上党梆子在发展中分成了潞府、州底两大流派。清末至抗日战争爆发前,是上党梆子的鼎盛时期。其间,不仅涌现出了段二森、郭金顺等一大批名演员,也造就了一代戏王——赵清海。1956年,《三关排宴》《天波府》《皮秀英打虎》等传统戏赴京汇演,颇受好评,涌现出吴婉芝、郝聘之等一批杰出的女演员。改革开放以后,上党梆子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郝同生锐意改革唱腔,成效显著。1990年以后,吴国华、张爱珍、郭孝明、张保平、陈素琴、杜建萍等后起之秀,兼收并蓄,大胆创新,将上党梆子推向了新的艺术境界。

上党梆子有剧目700余出,现存剧本400余个。新创剧目有《初定中原》《塞北有个佘赛花》《走出大山》《赵树理》《千秋长平》《程颢》《太行娘亲》等。 (来源:晋城市非遗保护中心)

(责编:陈建国、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