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泽州秧歌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晋城频道>>晋城名片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泽州秧歌

项目类别:传统戏剧

项目级别:第三批国家级项目

分布区域:泽州县及周边地区

代表性传承人:李修房 尚居庆 李小连 王雪贵

保护单位:泽州县文化馆

遍地秧歌遍地戏

秧歌亦称“扭大秧歌”,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起源于农业劳动。在晋城,有一种不是“秧歌”的秧歌,它因晋城古称泽州府而得名“泽州秧歌”,因其演出只用武场音乐(敲打乐器),不用丝弦乐器伴奏,又名“干板秧歌”。

泽州秧歌不同于“扭大秧歌”,在国家“非遗”名录中,秧歌(昌 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大秧歌、陕北秧歌、抚顺地秧歌)归于 舞蹈类,泽州秧歌的服装道具、表演形式等与上党梆子相似,归属戏曲类,国 家“非遗”名录名之为“秧歌戏”。这就是“泽州秧歌”的与众不同之处。其实, 泽州秧歌最初也是迎神赛社和元宵社火演唱的“地圪圈秧歌”,后吸收借鉴了上党梆子的艺术精华,有了故事情节,加入了人物表演,成为晋城当地流行的 戏曲类表演艺术。

泽州秧歌唱腔优美,形式活泼,唱词明白如话,大部分剧目以唱为主,道 白很少,有的剧目甚至是一唱到底,全程无道白。演唱内容多为诙谐风趣的民 间生活故事,也有针砭时弊之作,很受群众喜爱。代表剧目有《打棒槌》《打 酸枣》等。

“遍地秧歌遍地戏,人人都会唱 几句,黑夜唱上台,白天唱到地。”这几句流传的民谣,道出了泽州秧歌 在晋城地区深厚的群众基础。人民作 家赵树理也十分喜爱秧歌,20 世纪 60 年代曾编写秧歌剧本《开渠》。 (来源:晋城非遗)

(责编:陈建国、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