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生铁冶铸活化石
【非遗】生铁冶铸活化石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阳城生铁冶铸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级别:第一批国家级项目
分布区域:阳城县南部山区乡镇
代表性传承人:吉抓住 翟李宽
保护单位:阳城县文化馆
生铁冶铸活化石
《阳城县志》(同治版)记载:“近县二十余里皆出矿,设炉熔造,冶人甚伙,又铸为器者,外贩不绝。”当时有义城、蒿峪、尹家沟、安阳、东冶、孔寨及润城周边地区仍在大规模炼铁。仅安阳村就有合同昌、
日兴东、西盛号、太兴号四大冶铁户。蒿峪村有一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墓碑记曰:“……农夏秋则力田为本,冬春则冶铸为生,兢兢业业,太亲翁创业于前,公能继志于后,于是家道日昌,渐至丰饶。”在冶铁业发展的同时,铸造业也随之兴盛,专业分工和名牌产品崭露头角,铸造产品的品种达上千种,仅名品犁镜一项,品种即达二百六十多种,远销长江以南、长城以北以及尼泊尔、不丹、印度、越南、朝鲜、日本。最盛时年产七十万片,清光绪时“远商驻买于本境”(《阳城乡土志》),销量仍达二十万片。阳城犁镜冶铸工艺,即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则是中国生铁冶铸术硕果仅存的代表作和活化石。
从20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机耕的推广,阳城犁镜生产逐渐萎缩,至90年代后期冶铸作坊已全部停产,艺人及铸炼设备散失严重。近年来,在各级领导支持下,阳城县对生铁冶铸源流与技艺、艺人的传承谱系与现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同时,积极与旅游相结合,在皇城相府景区开设展览馆,立体呈现了犁镜的生产流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